高职扩招太不公平了
高职学校扩招后,由于学校数量的增加,学费也自然增加,相应的,就学生的家庭而言,财政负担也会有所增加。学校应该加强与政策制定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优化财政政策,减轻学生家庭的财政压力,尤其需要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减轻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高职扩招虽然为更多学生提供求学机会,帮助培训技术型人才,但是扩招对教育公平、学生身心健康与师生口碑等方面产生了诸多难以挽回的影响。教育部门、政府、学校需要认真思考如何保证高职学校扩招质量,以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技术人才,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高职扩招太不公平了
高职扩招全日制大专在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时报考者须缴纳报名考试费,报考费通过网上银行缴纳,缴费成功后方可办理确认等报名后续环节手续。报考高职扩招全日制大专的考生,应携带本人二代身份证等相关材料到户籍所在县(市、区)考试招生机构指定的报名点进行资格审核。
通过报名资格审核的考生,登录省教育考试院,进行网上报名。网上报名后,由报名点采集考生图像信息及指纹信息。具体报名流程以各省教育考试院的最新公告为准。
高职扩招目前分为两种,一种是“全日制”,还有一种是“弹性学制”,根据人群的不同情况,会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院校也会询问选择的哪一种学校方式。不过全日制主要是针对普通应往届高中毕业生的,这类人员考上了之后,是与在校大专生一起上学,毕业拿的是全日制大专文凭,这是非常靠谱的。
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包含三类: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社会考生(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扩大高职招生规模,面向这三类招生对象的招生,需要改革。
高职扩招报名条件包括遵守_宪法和法律,且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具有所在地区户籍人员、符合条件的港澳台考生,以及累计具有省1年(含)以上社保并与省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外省户籍在职员工。
高职扩招太不公平了
中职学校数量的持续减少,表明中职教育正在重新“洗牌”,以改变我国中职院校“数量过多、规模过小,教学资源分散、办学效率偏低”的现状,集合优质资源,集中火力攻坚克难,使优质中职学校做大做强。
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增长,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
2014年到2018年中职招生数量连年减少,从2018年到2020年中职招生数量迅速大幅度增加,仅两年间增加了万。
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增长,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
2014年-2020年中职在校生数量变化趋势与招生情况相符。
2014年-2018年连年下降,2018比2014年减少了万人;2018到2020年持续增加,2019-2020年增幅最大,仅一年增加了万人。
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万人,比上年减少万人,下降。
2014年-2020年,中职毕业生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仅仅在2018-2019年间,有小幅度上升情况。
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增长。
从2014-2020年,中职校教职工人数有所浮动,2014-2018年持续下降,2018年到2020年连年上升。
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增长。
从2014年到2020年,7年间中职专任教师数量稳定在85万人左右。
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双师型”教师比例占,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整理来看,从2014年到2019年,中职生师比呈缩小趋势,2019年到2020年生师比有所扩大,这与2020年中职在校生人数的大幅增加有关。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从“量的精简”,迈向“质的提高“”。中职学校数量持续缩减,近两年中职招生和在校生人数大幅增加,表明中职的吸引力在增强。
高职扩招太不公平了
注意这里说的是“大体相当”,并非机械的、明确的五五分。
而且,再看“十三五”(2016年-2020年)期间的教育公报数据:5年里,中职招生占比稳定在42%左右,意味着普高招生占比是58%左右。
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万人,比上年减少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
201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万人,比上年减少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
2018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万人,比上年减少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
2019年教育公报显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
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增长,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
故而,看到这些数据,大家还焦虑什么呢?近五年以来,普职比都非常稳定,而且普高招生占比较多,将近60%。
再退一步讲,进入中职就一定不好么?
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已经建立“中职-高职-本科”的体系。大多数普高学生想上大学必须且只有参加高考,年年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后一多半人依然是就读高职高专院校。而中职的学生有多种升学选择和渠道。
此外,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突出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的需求。
高职扩招太不公平了
高职实现扩招后,生源结构多样化,教学方式多元化,面对高职扩招带来的种种挑战,身处其中的高职教师如何应对呢?高职院校又能做些什么?
对教师个人而言,练就扎实的本领,与时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不变的硬道理。
对高职院校来说,加强师资培养,提升教师能力,做好教师待遇保障,同时积极引入人才,扩充教师队伍,建立雄厚的师资力量,这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高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具体有以下几种建设措施:
高职扩招太不公平了
2020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比上年增加45所。
把时间轴拉长来看,高职高专院校数量连续6年呈上升趋势。“十三五”期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增加了109所。
2020年高职(专科)院校校均规模 8723人。2014年以来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在2019年、2020年增长幅度最大。毋庸置疑,与2019年、2002年高职百万扩招有密切关系。
此外,2020年专科起点本科招生万人。
2019年教育公报数据显示:专科起点本科招生万人。
这表明,2020年专升本也实现大规模扩招,比2019年翻一番。
2010年,普通高校生师比为,其中,本科院校,高职(专科)院校生师比。
高职(专科)院校生师比高过本科院校,也高过普通高校平均水平,达到,而且是近六年来的最高值,其中,2019年扩大幅度最大。
高职扩招太不公平了
高职院校需拓宽师资队伍的招聘渠道,增强教师引进力度,大力引进适用教师。例如:制定分类人才引进标准,对于能工巧匠或技能人才适当降低学历要求;聘请行业企业优秀的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等。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高职院校充实教师队伍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内容。
新局中孕育着新机。
“十四五”的大幕正在拉开。展望“十四五”,我国将加快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为技能型社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成就更多“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
正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所写:“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
职业教育之于未来,砥砺前行,使命必达!
注:以上图表数据来源于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如有出入以教育部官网发布信息为准。
参考资料:
南方都市报:《高职扩招,教师短缺何解?教育部:整合挖潜、专项培训等补充缺口 》
唐玉群:《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蒋聪、王进:《百万扩招视阈下高职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高职扩招太不公平了
今年2月,_印发了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针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7个方面20项政策举措,在业内也被称为“职教20条”。“职教20条”的第一句就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一位高职院校院长告诉记者,职业教育的招生方式、生源、深造通道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和普通教育的不一样。在招生时需参加全省统招考试,试卷与普通教育一致。录取时,普通教育优先录取,成绩次之的进入中高职。他直言,如果说重点高校是培养学术人才,职业教育则是训练实操能力,无法用发表多少论文来评判,“招生时用同一张试卷,显然不合适。”
十多年前,中国也曾进行示范高职、骨干高职的评选,被称为高职的“985”“211”。但是,国家对于这些高职“985”“211”投入的资金并不多,与真正的“985”“211”高校动投入没法相提并论。在一些职教业内人士看来,这仍然是一种隐形的不平等。作为以实操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其实更需要资金的投入、更多的实训平台。
>>专家说
扩招前提是保证质量 建议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李维民认为,高职扩招,首先要看接收生源学校的教育资源是否够用,既要看学校的硬件资源——校舍、教室等,也要看学校的软件资源,特别是师资队伍(包括双师型教师的配备及教学、实训、实习场地等)。如果教育资源不足,接收更多生源只能是稀释教育资源,对就读的学生是不公平的。扩招是好事,但必须具备条件,不能只讲数量不求质量。
他指出,高职院校发展已经进入两极分化的新阶段,大部分高职学校处于生存阶段,生源不足和办学条件是密切相关的,也与其教育质量、学生就业等密切相关。而优质的高职学校设备条件、师资队伍强大,也是吸引学生上高职的首选学校,但这类学校仍是少数。
李维民表示,高职院校要突破传统的学校内部教学,应该面向社会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道路,利用企业力量、社会力量充实自己的办学条件,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这也是高职院校和研究型大学一个显著的区别。我们应该在努力提高高职院校质量的同时,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这样学校才更有生命力,更有发展前景。 华商报记者 杜娟 耿艳红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