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什么条件可以考研(测试适合我的考研院校)

个人学习 15 0

专科毕业考研究生需要什么条件

都说考研也是一场信息战,及时获取有效信息非常重要。

各校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各科考试大纲、初试临考前的《形势与政策》,是每年都会变动的信息;复试时学校通知、调剂信息更是瞬息万变。如果不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会非常被动。

一般而言,学校排名高,某一专业排名也高;学校该专业的级别越高,实力越强,相对来说更难考。但也不是绝对,很多同学由于并不完全了解这些信息,再加上每年报考时的博弈,都可能会形成C级比A级分数线还高的情形。所以,要结合自己的实力选择和专业、学校的当年形势综合考虑。可以按照“冲一冲”、“求稳”、“保底”的标准,选择不同范围的学校。

除了学校的级别和所处区域之外,还要仔细查询学校招生要求、考试科目等,因为同一专业不同学校考试科目可能并不相同。比如:同是考“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个专业,专业课完全不一样,上海财经大学的考试科目是:政治、英语一、数学一、经济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考试科目是:政治、英语一、数学三、西方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初试科目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初试科目

大家都知道,同是考数学,数学一可比数学三难多啦。

这里主要是说的是专科学历以及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因为学校报考限制是同等学力考生和跨专业考生不得不重视的因素。大多数学校对同等学力报考都有限制,限制条件多寡不一;且在复试和入学报名阶段都会有资格审查。如果是因为不了解报考限制而在复试或入学阶段被淘汰,那就太亏了。

所以,要下载最新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在招生简单出来之前,可以先参考去年的,根据自身条件(英语是否过四级、是否有自考成绩等)和备选学校的限制条件,排除那些不能报考的学校。

选好了专业,在筛选学校可以关注这三个指标、四个人数。

三个指标:

1)报录比 ——报名与录取比例,可在招生院校的官网或中国教育在线上查询,这一数据直接反映出该专业的火爆程度。

2) 分数指标 ——国家线+学院复试线+实际录取最低分+实际录取最高分。

3) 目标专业学科排名 ——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

确定好目标院校后,一定要去查看这些指标,结合自己的能力来选择。

四个“人数”

除了学校专业学科排名、计划招生人数、分数线等等,还要尽可能获取其他较重要的数据指标,

1) 报录比——报名与录取比例,可在招生院校的官网或中国教育在线上查询,这一数据直接反映出该专业的火爆程度。

2) 报考人数——这是个较关键的信息,反映这个专业的报考热度、竞争激烈度,从中也可大致看出潜在的竞争对手有多少。

3) 实际录取人数——随着复试、调剂的进行,各大高校的拟录取名单也陆续出炉,在学校有研究生官网或各院系官网都有公布,可以查询。

4) 推免人数——有些名校热门专业推免名额可能会占很大比例,那么留给统招的名额就很少,考研竞争就更激烈,难度更大。因此推免人数是个重要参考。

从以上人数可以准确算出该校该专业的报录比。此外,还要关注下复试比例及最终成绩计算方式。差额复试比例越高,当“炮灰”陪考的同学越多;复试、面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越高,学校的自主程度越大。

在此推荐一下知乎官方的考研训练营,可以把收集考研信息、制定学习规划、筛选学习资料这些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节省下来用在学习上,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知乎知学堂官方推出的讲座从考研趋势深度解读、院校专业选择攻略、科学的备考规划一应俱全。知乎官方推出的,性价比很高,紧扣考研重难点。有真题高质量的模拟题,还有专人负责答疑,即使小白也能弯道超车,全程为你保驾护航,助你上岸一臂之力!(小tip:添加助教老师的联系方式有更多资料礼包哦:)

官方途径有各校研究生网站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简称“研招网”)。研招网是报名、打印准考证、调剂的唯一网站;各校研究生网站有每年的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复试和调剂时发布相关通知。各大门户网站和中国教育在线都有考研频道,可以获取很多考研信息。

与考研有关的社群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例如考研论坛、微信群、qq群。这些都是考研同学交流学习心得、考试经验的地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当年考研时经常上考研论坛,认识了一些考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的同学,得到了历年考研真题(目标学校不提供真题)。类似的,从有考研经历的亲戚朋友、学长学姐那里也能获得公开渠道难以获得信息,例如某位导师的口碑。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头条、抖音、B站、公众号等自媒体也有很多考研信息。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真伪难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筛选辨别,除了大家推荐的一些博主或信息,不太适合考研小白在这些平台获取信息。

还有往届考研的学长学姐处以及其他非公开的渠道。特别是已经考上你的目标院校的师兄姐,或者没考上但是报考你的目标院校的师兄姐。除了一些公开渠道外,还有两个地方是一般人不会去的。一是你目标学校的研究生院或者研究生处;二是目标学校周边书店的资料。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去这两个地方转一转。

专科直接考研上岸全日制研究生

考研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制定计划自然也是。在了解考研的科目之后,一定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规划好自己的复习时间。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情况,制定长中短期学习规划,这样每天都有目标,学习也就有了持续的动力。如果没有规划,一天十几个小时坐在教室里无所事事,没人能坚持一星期。

首先,保证充足有效的学习时间是十分必要的。

备战考研,一定要找出自己大脑最兴奋的时间段(最好是在白天尤其是考试那个时间段),制定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执行直到考试。形成规律的生物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备考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建议全职备考的同学要保持每天不低于8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

其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切实执行。

考研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制定计划自然也是。在了解考研的科目之后,一定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规划好自己的复习时间。

从大的方面说各科整体规划、需要几轮复习,可以分成三阶段:基础阶段、强化阶段、冲刺阶段。往小的方面说包括每月进度、每周计划、每日计划。长计划,短安排,在制定一个相对较长期目标的同时,一定要制定一个短期学习目标,这个目标要切合自己的实际,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从而把握自己的复习节奏,避免前松后紧、临阵慌乱,有利于督促自己。考研复习还是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

第三,根据各学科规律掌握正确的方法。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复习方法和侧重点,总体来说文科需要背记的多,理科的计算和逻辑分析较多,各科复习方法不同,应遵循学科本身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有效利用历年真题

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一种比较稳定、规范的考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无论是题型、难度,还是范围、重点都有相对连续性,不会变化太大,甚至有的知识点还会一再出现,所以,研究真题有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难度,明确复习目标。尤其是英语,你把真题吃透了,单词掌握了,过线没啥大问题。

建议选取近三年的考研真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一遍,分析错误之处和猜对之处,然后你就知道你的工夫应该花在哪里,你的解题水平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了。这个方法随时可用,从一开始直到考前,它能帮助你更好的把握今后的复习方向。

专业课试卷只要指定参考书没有很大的变化,能复印多少年就复印多少年,考研的风险可能更多来自于专业课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不确定性,得到更多的专业课试卷可以大大减少这种不确定性。不能仅仅依据一两年的专业课试卷猜测哪些会考不会考,专业课可能经常出乎你的意料之外。经常会有一些你考前觉得有点偏甚至很偏的题目,所以要尽量多地搜集历年专业课试卷。

大专是直接考研好还是专升本好

这个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对考研来说,决心和毅力付诸实践就是: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每天学习12小时以上;夏天没空调也能学得进,冬天早上没暖气也能起得来;这样坚持半年到十个月。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

以纸质学习资料为主,利用好电子设备——手机可用来刷单词或听网课视频,不要刷剧打游戏,时间白白浪费掉,如果你自制力差的话,手机、平板尽量收起来。

能去图书馆或考研自习室学习,就别在家或宿舍里学。一个相对安静又有学习氛围的环境对于考研复习实在是太重要啦!大家都在学习,你就不好意思吃零食、玩手机啥的,当年我自习的那个大教室,坐一二百号人,居然没声音,那个自学氛围真是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激励你。还有:

1、不会整天看考研经验贴,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一定要找到适合你自己的复习方法。

2、不会太依赖政治别押题卷,会先把选择题搞好。

3、考研英语别总想着技巧啥的,没基础没实力啥都白搭,老老实实背单词、做阅读去,偷机取巧在英语这儿行不通!

4、考前(12月份)别光背政治,专业课要多留时间!

5、考研英语把真题当教材,完全吃透了,再练模拟题,实在没时间,模拟题可以不做。

6、及时关注学校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别傻乎乎地考试范围和重点都整不明白。

7、选择学校时,对于那些有压分、复试晚、不保护一志愿等“黑历史”的学校要慎重选择。

8、不会再熬夜、少玩手机、少追剧。

9、不再总跟别人比进度,动不动就心态崩了,要保持和心态。

10、复试前除了练口语,把导师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也研究研究!

祝考研成功上岸!一战成硕!加油!

大专什么条件可以考研

简单地说,研究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大部分。

初试总分为500分,包括两门公共课(政治、英语),满分各100分;不考数学的话是两门专业课(专业课一、专业课二),考数学的话是数学和一门专业课,满分各150分,这样4门总分500分。

管理类联考总分为300分(英语二100分,管理类综合200分);

专业课(分为13大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

命题方式:公共课(政治、英语)、数学全国统一命题;法硕、西医综合、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计算机、农学等属统考专业课;其他非统考专业课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题。

其中公共课的试卷结构:

政治:马原24分,毛特30分,史纲14分,思修与法律基础16分,当代世界经济与 形势与政策16分

英语:完型填空10分,阅读理解A 40分,阅读理解B(即新题型)10分,翻译10分, 大作文20分,小作文10分

数学:理工类(数学一、数学二),经济类(数学三)

数学一:高数60%、线性代数20%、概率统计20%

数学二:高数80%、线性代数20%

数学三:高数60%、线性代数20%、概率统计20%

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同等学力(专科生)需加试两门专业课,加试成绩不计入总成绩但必须及格。

总成绩=初试成绩*X% + 复试成绩*(1-X%)。如果X=50,也就是说有的学校初试复试成绩各占一半,那复试就占很大比重;有的学校X=70,也就是初试成绩权重较大。然后按综合后的总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具体专硕和学硕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选择:

1、报考条件不同

学硕的报考条件为: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毕业证;高职高专毕业满2年或2年以上的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而专硕的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要求有一定工作经验。

2、考试难度不同

对大部分专业来说,学硕比专硕要难,比如:学硕考英语一,专硕考英语二(特殊情况:法律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的是英语一);学硕要考数学一、数学二,或招生单位自命题数学,难度较大,而专硕多数不考公共课数学或考数学三,难度相对较小;。

3、学制不同

学硕一般为3年,现在有的是年,那半年实习,专硕一般2年,今年可能有调整。同是教育专硕,陕西师范大学是两年,西北师范大学是三年,具体还是要看目标院校当年的招生简章。

4、学费不同

学硕的学费一般来说是 8000—12000/年,而专硕的学费则要高一些,是学硕的两到三倍,不过现在各高校都要奖学金,可以弥补学费这一块。各学校学费及奖学金政策不同,具体还要看学校的招生简章。

5、对调剂的要求不同

一般来说,学硕的初试科目可以涵盖专硕初试科目或达到专硕考试难度,因此学硕可以调专硕调剂,而专硕不能调剂到学硕。例外情况:临床医学专硕则相反,专硕可调剂到其他专业,学硕的考生不可调剂到专硕。

具体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出选择,总结一下,我的建议:

如果本科双非又想考名校,建议专硕;

如果有读博的打算,建议学硕;

如果想要复习更简单、轻松一些,建议专硕;

如果高校专硕不安排住宿,对于经济状况不佳的考生,建议学硕。

考研地区按照所报考学校的所在地方分为一区和二区,一区比二区经济发达,国家按照一区、二区确定考生参加复试基本分数要求,此外还有34所自主划线学校(985高校)。

一区:北京、浙江、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湖南、江西、重庆、四川、陕西21个省市。

二区:内蒙古、广西、甘肃、海南、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市。

34所自划线学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