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志愿如何填报
近20年来,一批新型大学兴起,近十年间发展尤为迅速。这些新型大学不仅建立时间“新”,发展模式更“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如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还有一类是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国际化为特色,如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这些高校有着相似的定位,“高起点,高定位,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2021年3月发布的《_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目前,又有一批新型高校在筹建中,如深圳理工大学、东方理工大学、福耀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等。
自2012年南方科技大学按照“6+3+1”模式进行招生,从全国8个省共录取新生188人起,到今年西湖大学面向浙江省以综合评价招生方式招收60名本科生,新型研究型大学受到考生高度关注。
1.瞄准科技前沿,建设标准高
这些新型研究型大学在学科设置上更多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以理工科为主,注重交叉学科建设,更多地围绕信息、生命、材料等前沿科技进行学科布局与发展。在教育经费上都有巨大投入, 2022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经费预算亿,南方科技大学亿,上海科技大学亿,如果模糊地按学生总量计算(这些经费有很多科研经费,并非学校日常经费),生均教育经费位居全国前列。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这批新型大学更注重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标世界一流大学,以高标准面向全球引才。
南方科技大学除了按高标准引入高质量教师,学校还制定实施国际通行的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在2017年底,南方科技大学已签约引进教师550人,其中教学科研系列教师300人,包括院士20人(全职院士10人)。到2021年11月,学校已有教师1000多人,共有院士55人(其中全职院士34人)。
而依托中国科学院建立的上海科技大学,截至2021年12月,已选聘622位教授(特聘教授291位,常任教授到位312位,教学教授19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0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7位、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位。如此师资力量,按照1:10–1:12的师生比来配置。
2.生源规模小但质量高,招生和培养模式新
新型大学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招生规模小,在生源选拔上有更多自主权。其中南方科技大学,2021年本科招生数量为1160人,而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则稳定在400余人。在招生模式上,也都采取了“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方式或混合录取方式。在培养模式上都注重早期科研培养,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可以参与科研,走进实验室,并有丰富的海外学习交流机会。学生毕业后多数选择了境内外继续深造,2021年,国科大、南科大和上科大本科生深造比例分别为,和。 西湖大学今年招收的本科生更是提出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
由于办学起点高,教育理念新,培养模式新,招生方式新,新型大学在生源质量上也都站在了一个高起点上。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高考录取分数在绝大多数省市基本仅次于清北。而在进入第二批“双一流”高校名单之前,南科大和上科大的高考录取分数就可以媲美“985”和“211”高校。2021年,南方科技大学除海南省首年招生,22个省份录取新生的高考最低分省排名位次全部取得提升;在广东省,全部新生最低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居广东省内高校第一。上海科技大学2021年在不少省份的录取最高分都达到680分以上。
1.国际化水平高,等于不出国的留学
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立之初的目标就是引入优质国际教育资源,高水平示范性发展,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人才。目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有9所。其中6所的外方合作院校世界排名都位居前300。
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根据中方院校专业建设情况体现特色专业,另一方面强化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在这9所院校中,开设最多的学科是:工学、理学、经济学;开设最多的专业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经过多年发展,这些院校都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办学道路。
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国际化,从师资建设到学生培养模式都是如此。
这9所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目标都是建成一支一流的国际化教师团队,因此均面向全球进行招聘,超一半的教师来自港澳台及海外,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国际交往能力。
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例,学校参照世界一流大学教师评聘方式,按照教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三个系列进行学术评聘,采用全球招聘方式,严格遴选人才。截至2022年2月底,已面向全球引进了470余名国际知名优秀学者和研究人员,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5名,图灵奖得主2名,菲尔兹奖1名,各国院士近30名,国家级特聘专家62名,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美国运筹学和管理学研究协会、国际计算机学会等国际知名专业技术协会会士近40名。目前引进的教师100%具有在国际一流高校执教或研究工作经验。
在教学上,这些院校均实施外语教学,充分发挥双方院校的办学优势,打造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培养国际人才。各院校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海外交流学习机会。
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为例,学校采用专业课全英文教学。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将接受严格的英语训练,使学生具备在英语国家大学就读所需的同等语言水平,并为其进一步学习专业英语打好基础。学校采用更多交流互动的交际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式、研究型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这类院校招生规模较小,同样走“小而精”路线。
为了提升办学质量,除了提供优质的国际化教育资源,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希望能选拔出优质的生源。9所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对考生的成绩都要求达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次录取线,部分机构会对外语语种和外语单科成绩提出要求。
2.招生选拔和深造去向体现合作办学特色
为了招到更合适的学生,这类办学机构主要采用两种招生选拔方式,即完全以高考成绩为选拔依据的普通高考招生选拔方式和在高考成绩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招生方式。其中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完全采用综合评价录取方式,通过“校园开放日”等活动,让学校和学生相互之间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更好的做出“双向选择”。有5所独立法人合作办学机构采用了混合录取模式。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完全采用普通高考录取模式。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虽然独立法人合作办学机构办学历史仅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凭借国际化优质资源,高质量的教学和海外升学方面的优势,赢得了越来越多考生的青睐,生源质量持续提升。
以宁波诺丁汉大学在浙江省的招生情况为例,多年来其在浙江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均高于浙江省一本线,且差距逐渐扩大。宁波诺丁汉大学理科在浙江省的录取平均分与浙江省一本线的分差由2006年的19分扩大到了2016年的28分,文科201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仅高于浙江省一本线6分,而2016年已扩大到了20分。2017年新高考改革后,宁波诺丁汉大学在浙江省内的最低录取分依旧高于浙江省一段线,2020年受疫情和国际大环境影响,录取分数出现了下滑,2021年开始趋稳。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非常高,均超过60%,在选择境外深造的学生中进入全球著名院校的比例也比较高。
2023补录的学校有哪些
归教育部直属5所:
1、中国农业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
2、南京农业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985工程”,“211工程”)
4、华中农业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
5、西南农业大学(并入西南大学)
归省市直属9所:
1、沈阳农业大学
2、华南农业大学
3、东北农业大学
4、华南热带作物农业大学(合并于海南大学)
5、上海水产大学(上海海洋大学)
6、石河子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新疆建设兵团直属)
7、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海洋大学)
8、塔里木农垦大学(塔里木大学)
2020年高考补录学校名单
归省市直属11所:
1、杭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
2、黑龙江商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
3、北京商学院(合并于北京工商大学)
4、天津商学院(天津商业大学)
5、郑州粮食学院(郑州工程学院,后合并组建河南工业大学)
6、武汉食品工业学院(武汉轻工大学)
7、北京物资学院
8、南京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
9、重庆商学院(合并于重庆工商大学)
10、兰州商学院
11、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组建四川旅游学院)
2020年高考补录学校名单
归教育部直属1所:
西南财经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
并入教育部直属高校3所:
1、中国金融学院(入对外经贸大学)
2、湖南财经学院(入湖南大学)
3、陕西财经学院(入西安交通大学)。
归省市直属8所:
1、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今河北金融学院)
2、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3、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今哈尔滨金融学院)
4、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今上海金融学院)
5、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南京审计学院)
6、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组建湖北经济学院)
7、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今广东金融学院)
8、哈尔滨投资高等专科学校(今中国建设银行哈尔滨培训中心)
2020年高考补录学校名单
事先说明,不要私信问我:“这间学校好不好?”。我了解的院校十分有限,仅限于广东省内的重本和省外的部分985、211。具体到某个院校的问题,建议大家通过院校官网、知乎、贴吧、微博、认识的学长学姐等渠道找相关信息,比如:环境、设施、师资、学风、规章制度、生活条件(宿舍、饭堂、球场)、科研实力、就业和深造情况……信息覆盖得越全面越好。在这里我提4条个人建议:
①综合性院校优于专业性院校(农林、师范、外语……)
专业性院校内部环境相对封闭,资源单一,就业面狭窄。假设你去了一所师范大学,你身边的大部分同学以后都会当老师。如果哪一天你厌倦了三点一线的生活,想冲出体制追寻自己的创业梦。你在校园里积累的人脉十分匮乏,除非和同事合伙开一家补习社恰烂钱。
而选择综合性大学,你可以旁听其他学院的专家讲座,结识不同专业的同学,这能开拓你的视野,对人生有更高一层的认知。以后转行、抱团的空间也更大。
②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优于二三线城市
首先一线城市的生活质量更高(当然和花销是成正比的)。
就以上海来说,有迪士尼乐园、十里洋场;举办过NBA季前赛、久石让音乐会、莫奈画展……大学四年都不一定能完全体会魔都的魅力。如果你去了某个欠发达省份(不开地图炮,只是打个比方)。大型商场屈指可数,看电影是周末为数不多的消遣方式;然而这个城市连地铁都没有,学校又在郊区,去电影院还得走3km去校外挤公交;春节放假了,回趟家要水陆空三种交通方式联运;想看体育赛事?却连CBA球队都没有;想听演奏会,只能等每年的迎新晚会……当然,我这么说确实夸大其词了。如果你想大学四年过得精彩,那别犹豫,往一线城市跑吧。
你可能会说:条件艰苦一点无所谓,熬一熬四年就过去了。但视野、眼界影响的却是你往后的人生。在一线城市,你有更大机会遇到家庭条件好、素质高的同学(富二代、官二代会跑去偏远地区读书吗)。结识优秀的灵魂,会让你的人生有质的变化。
而北上广深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它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前提是你足够优秀)。如果你想读政法,那么去政治中心北京,国家部委里大部分都是帝都高校出身的;如果你想投身资本洪流,那么去经济中心上海,陆家嘴金融机构不会去西北校招的;如果你当码农,那就去高新技术中心深圳,除了行业龙头华为、腾讯,还有数不胜数的IT公司……而在小城市,叫得出名字的大企业寥寥无几,经济体量小、招聘量少,就连找份像样一点的实习都不容易。不仅如此,一线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在重要领域走在全国前头,能更快地做出适应时代的改变,创业的成功性也更高。相对而言,二三线城市基建差,资金投入少,人才虹吸能力弱,发展潜力逊色不少。典型的例子就是武汉(没有黑的意思,我在武汉生活过很久,很留恋这座城市)。虽坐拥上百万大学生,但因为地理位置、行业传统、薪资(这个才是关键……)等原因,毕业生留汉率很低。像武大、华科等高材生不断外流到一线城市,以致于武汉被称为“创业盐碱地”。
除此以外,一线城市在医疗、教育等方面也有巨大优势,更利于培养下一代。不过对于你们来说,成家立业是10年以后的事了,现在考虑为时尚早,我就一笔带过了。
③选择家乡当地的院校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条完全是我个人见解,估计在知乎是首创了。如果你的分数比较尴尬,去大城市的话只能读民办二三本(比如: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而家里不太承担得起每年三万多的学费,那可以考虑家乡当地的公办二三本院校。当然,你要做好这个心理准备:毕业后放弃去大城市追梦(其实也是挣扎罢了),留在家乡过小日子。
如果你家庭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背景不是特别强,在小城市过安逸生活,会比去北上广深当“凤凰男”、“孔雀女”更香。(这是我海漂+沪漂几年后的佛系想法,积极上进者请无视)。
公办院校在当地有影响力,而且一般会和本地企业合作,提供工作机会;再加上父母在家乡打拼半辈子,肯定会积累有人脉关系,毕业后找一份月薪7k,朝九晚六不用加班的工作还是挺容易的。而且小城市消费水平低,生活压力小。你想想北上深的房价,大厂的996、007,再想想每天早早下班和家人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的画面,幸福感是不是油然而生?把省下来的血汗钱拿去旅游、购物,总比供楼要舒服吧?
然而这个选择的机会成本也很高。这种院校的辐射范围很小,出了省外几乎没有认可度,你的就业竞争力会大打折扣。
④如果本科毕业后想出国深造,优先选择985、211院校
留学申请的本质和找工作相似,你的雇主(学校)也希望自己的员工(学生)是名校出身。最直观的判断标准,一是QS,THE,US NEWS等权威大学排行榜,二就是看你的学校是不是985、211。所以如果你想留学的话,985、211会是很大的加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