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退学复读后悔死我了
现在的日子我认为确实是我当初想要的日子。也许在知乎上,我觉得我只是非常渺小的一个存在,但是对我五年前,那个无助,对未来看不到希望的我而言,现在的我,已经慢慢在变好了。
现在的我养了一只猫。
对了,我在2个月的时间里,瘦了40斤。从1米8,185斤到现在145斤。
希望每个人都能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但鸡汤再好,不如闷头去追寻自己的目标。我们确实可能冥冥中存在自己的命运,也许每个人的出身不一样,但我觉得一切皆如命运石之门,是时候赌上自己的一切,赴约自己的选择,一切尽在不言中。
复读不是最终的归途,也不是逃避选择的避风港,更不是成功的捷径。复读之前,请从内心深处去思考,最终你要的结局,到底是什么样,包括未来的方向,包括人生规划。
诚然,一切的出发点就是规划。我为什么敢复读,就是因为我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性。但又不是那种只有冲动没有冷却的想法,而是真正落地,付诸实践去实现的一纸蓝图。
我永远相信会有美好的一天。但在这一天之前,一定要紧紧攒住自己的命运。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如果大家有退学复读的想法的话,可以加QQ群694588718~后续这边会有很多跟你有共同想法的年轻人,我也会在群里跟大家交流~
大学退学回去复读后悔死了
如今我已经校招入职某互联网公司,刚刚骑着电动车惬意地在西二旗吹着风。我发现自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渐渐地跟自己和解了,也许看着眼前的夕阳,一切都已经随风过去了吧。
时间来到2020年的夏天,即使退学复读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五年,我到了新的大学,甚至到了毕业之际,我还是一直都会在半梦半醒间,不断回忆起那一年发生过的事情。
我知道这种改变命运的决定,需要用很多时间才能真正消化它。即使你一直坚信,你的决定是对的,但也是在度过了很漫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我才能慢慢地从当初那股浑然不知天高地厚,却后知后觉,心有余悸的状态中慢慢地醒过来。也许让我现在再来重走一遍,我不敢。一万次决定,可能只有寥寥几次决定敢这么去与命运抗争,但当时的我敢。
乃至今日,我知乎上的个性签名都是: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本心不变。
每当我从噩梦中颤颤巍巍地醒来,我依然会想起当初的那段经历。在那段决定之后,总是经常会有很多人问我,我会不会后悔。我就像被戳到记忆深处的伤口,但是这段伤口,已经伴随着勇敢后的惯性与时光的治愈结痂,偶尔自己还会去舔舐。记住这痛的味道,减少试错成本,才能少犯错,才能在今后尽量多走对的路。
我一直记挂着陈寅恪先生的那句“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如果当初我没有做那个选择,那么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我会有安逸的生活吗?还是会责怪我,不去为了现在的时光争取呢?
如今的我,与周遭的人,都有着好几岁的年龄上的代沟,我不再拥有可以谈心的真朋友,也不再愿意写东西去分享我的心路。直到这次,我终于有机会来回忆,写下这个故事。
我想起了当时多数人对我的“忠告”,让我安身立命,听从命运的“安排”。我觉得我不后悔,路途虽然还很漫长,但我依然坚定我的选择并没有错误,时光带走了所有不愉快的事情,再次回首往昔,可能给我最多的感受,就是敬佩我当时的无畏,当然也依然心有余悸,我依然会做梦梦到我出现在高考考场上,哪怕我已经连续上过那个考场2次了。
最终,我读上了我想读的专业,计算机,哪怕这个时间,距离我的那个决定,前后经历了2年。我后悔吗?如今偶发的梦,还是会梦到我走在清华校园里面。醒来之后,又发现我是如此的平庸。但说到底,我已经努力过了,问心无愧,迎着太阳,翻开新的篇章,继续新的生活。
当手指触碰到记忆的那一片领土,笔尖开始流露墨痕,时光开始倒退,回到了五年多前....
大学退学回去复读后悔死了
大家可能很想看到那些逆袭的爽文。放在我身上的话,最后美满的故事结局,就是我成功逆袭,打了所有人的脸,理科全省前十名,考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还上了新闻头条,每天都能漫步清华园,走向人生巅峰。
但真相是我逐渐意识到我的天赋确实也就这样,或者说我确实并不擅长应试教育。我依然高考败北,依然学不好理综。高考成绩的唯一惊喜,可能是英语考到了142分。总体上而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到最后,由于知识点的遗忘,复习进度的迟缓,依然没能完成第二轮总复习。我最后高考的成绩,大概比当初提高了一万多名,来到一些中等211的门槛。但分数比较尴尬,也不能选择专业,最多就是超过投档线几分。我孤注一掷报了现在的大学,填了六个跟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赌一把自己能够转专业,最后顺利地被调剂到一个比较冷门的地理信息专业。
大一一整年确实比较勤奋,发挥着复读的后劲,考了专业第一,然后转专业到计算机。我很感慨,2年的光阴,走了一条很大的弯路,终于读到我想读的专业了。不过后来,确实也发现计算机这个专业,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硬件的课程属实让我头皮发麻。我接触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做了软件开发的课设,还有云计算,数据挖掘之类的课程。有一些时刻,我为了学习而发愁,而这个发愁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也是幸福的。专业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度,我能自由地去选择我想学的课程。
到现在大三的尾巴,也即将走向毕业的道路。我的生活回到正轨,虽然大学里面没有什么知心的朋友,但也算自得其所。我当了一年的班长,完成自己的心愿,拿到数学建模的国奖。现在我正在处于就业和出国读研的十字路口。我发现计算机确实是一个很吃香的专业,至少我在目前,暑期实习的求职过程中,因为自己的专业背景,获得了比大部分非科班出身的同学更多的机会。我也如愿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不过也确实,现在研究生满大街都是,自己也在考虑深造的事。时代的趋势,促使我继续为了将来挣扎下去,现在自己家庭条件比当初要好了一点,父母也同意自己去深造了。不过,到了最后,我还是放弃了读研这条路。可能如果人生没有那么多曲折,年华未逝,我依然还是想再去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拓展自己的平台。
我确实不算是那种一直很顺利的人。我觉得我真的,一直在挣扎,可能命运一直在审判我,引领我走向某些看似既定的结局,但我相信,一定会有改变的办法。
其实,一开始我这个专业,也不能说不好,只是让我压抑罢了。我当时的好朋友,有几个保研到了上海交大,或者浙大这样的学校,虽然还是与之前的专业相关,但也算是不错的结局。并不必要出海。
其当我到了这个新学校之后,我并不向同学掩饰我自己的故事,当然,大部分的时光,我也不会主动与人交谈。只是开始习惯作为一个旁观者去看待周围的人,很难再去像之前那样,作为一个参与者,去跟很多的人接触,去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
五年前,我在虎扑上也写下了自己退学复读的帖子,虎扑上的老JR可能会有印象,当时,这个帖子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很多人支持我,也有很多人反对我,声音好坏参半。但自己做的决定,需要自己独自去承担。本来打算考完之后,写个贴子,跟大家反馈一下,但一直以来,我都没办法面对自己高考的再次败北,所以一直就搁浅着,到现在。想想其实也挺好的。
我父母逐渐接受了我的做法,现在也相处融洽。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为我着想,为我规划未来。我也和高中同学回归了正常的社交,每次寒暑假碰面,都会寒暄一番,聊聊自己的见闻,我已经从当初那个,压抑,避世的生活中走出来了。
现在看到选择退学复读的人,我并不会盲目地推荐他去做决定,或者推荐他退学,我可能会基于他的决心,他的目的性,为他去分析每一个选择的后果是什么,分析他是否适合这么做。因为每个人的最优解,都不一样。
现在,借着这个机会,我洋洋洒洒,写完了我的故事,也算是给我当初的选择做出了一个交代。我依然在挣扎,可能我始终实现不了我的梦想,但我现在内心非常坦荡,这是我要的生活。
大学退学回去复读后悔死了
复读之前,我在知乎上,认识了几个有一样想法的网友。包括想读医的来自南农工科的强子,想转工科或者金融的来自湖师大历史系的刘翰泽,还有其他人。大家不少也都是来自211学校,想要退学复读的原因,大部分都是为了转专业,为了自己的理想去改变现状,他们本来就读的学校都还可以。
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刘翰泽了,翰泽出身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大学生。自己对一些历史轶事十分了解,对社会背景,人文等也皆通晓,自己也出身于省会城市,去过很多大城市,还去过清华园,燕园之类。他就读于湖师大历史系,当然在学校确实过的颓废一点,不像我一开始还是比较积极的。他希望去读建筑系之类的专业,但当我问到这是否是他的兴趣时,他并不能给出一个很肯定的答复。
得知刘翰泽也已经打算退学之后,我便加快了步伐。最后先他一步,回到了自己之前的高中的复读班。刘翰泽一直在网络上跟我说他复习的进度,这是我当时用来激励自己的精神食粮,他相当于是我人生艰难处境时的革命伴侣。有时候我跟他说,我最近考的不是很如意,他也会安慰我。那年春天,寒假,我特意跑到了北京,我去看了眼,我理想的大学,清华大学。当时就是翰泽带我逛的,我们在校门口,搜狐大厦旁边,一起吃了肉夹馍,他还给我带了他们故乡的特产,哈尔滨红肠,我一直把他当成我最要好的朋友,哪怕我们可能是网上认识的,相处甚远的网友。他能接我很多梗,也能理解我内心的想法。
复读的阶段,一直有翰泽相伴,让我的内心不再那么焦虑。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看到他朋友圈更新了一条动态。动态显示他四级通过。我就心想,你不是去年也复读了吗,你是怎么参加12月的四级考试的。于是内心起了怀疑,就去质问他,你是不是没有退学。他没说话,后来经过证实。我发现他确实一直都在大学校园里面,而我却因为他的鼓动回去复读了,他将自己复读的场景编得绘声绘色,比如有时候说复习的数学很难,有时候说自己进度很慢,仿佛自己真的在复读一般。我很失落,一愤怒,就拉黑了他所有的联系方式,包括知乎关注,QQ好友,微信好友。
就这样,最后的战场,又变成了我独自一人的战场。就像2014年,我被四个好朋友放了鸽子,最后只能独自一人去西藏一样。翰泽的欺骗,给我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我开始怀疑我的决定,是不是正确的。我开始不能像一开始一样,坚定不移地复习下去了。
我的复读班相比较而言,确实比较一般。我的复读班虽依托于我之前的高中,但生源极差,本身复读的人都是本二的学生,除了我也没有人本一。而且大部分到了复读的班级之后,也很难收心,刻苦学习,大部分人还会因为别人的催促而心生厌烦。
结局上而言,这些人,大部分复读的结果,我觉得都是失败的,首先最后高考的成绩出来了,我们全班还是只有我超过了本一线。大家假想中的,只要复读,就能提高数百分的结局,在我周围而言,并没有出现。而且最可悲的是,还有人考试成绩比去年还倒退了。本来还有本科,最后只能上个大专。
这个阶段,我遇到两个比较大的问题,首先是福建卷变成全国卷了,全国卷一直都是河北,河南等高考大省,强省的专属,卷子的难度比福建卷要高,而且我们是第一年改革,所以大部分的老师对于这类卷子的研究也不够,最后猜题,押题的时候,大部分都没能猜中。
还有一个是,我一整年没有接触课本,我大部分已经遗忘干净了,除了数学,英语,我基本上重头再来。我正式开始复读的时间是从9月1号开始,所以我到第二年6月7号高考,也就9个月的时间。9个月我要完成三轮总复习,同时也要像一开始一样,“预习”这些上了大学之后就没有再接触的化学,生物,语文。
这一年,我很努力,也很勤奋。我断绝了社交,我拉黑了很多人,我也不怎么发动态。我母亲履行了她的承诺,一开始的几个月不愿意再理我。我背负着很大的压力,同时在复读班,很多人也因为我的经历来问我为什么这么做。
大学退学回去复读后悔死了
我很早就筹划实习的事情了,从大三一直到现在,线下或者远程,即使我的学历也并不具备那么优势,或者说将将只是符合门槛而已,但我通过未雨绸缪,慢慢地让自己的履历能入别人的法眼。 人生的十字路口。
我去了我想去的地方实习,也拿到了近十家互联网公司的offer。收入尚可,工作内容前沿,相识的人对我关怀备至,一切的一切,似乎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我记得某个面试的部门领导最后告诉我,他面试了一百多个人,最后只要了我,我确实有点受宠若惊。
后面仔细复盘了一下,在面试的过程中,我坦诚地告诉了他关于自己的这段曲折经历,告诉他我对于职业的规划,告诉他,我从不后悔自己的每一个决定。如果岁月亦可追,我愿再来一百回。回想起来,可能是这份执着和坚持,打动了他。
去年暑期实习开始,到去年秋招,今年春招,找了若干份工作,也在自己曾经最理想的产品经理的顶级殿堂,腾讯里实习过。因为有了之前的曲折和坎坷之路,现在的我对于未来的思考变得非常谨慎,我也结合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求职意向定位为产品经理,尤其是偏B端的产品经理。211本科的学历在逐渐内卷的社会里并不占优势,在大厂群面的过程中,确实遭遇的总是动辄全场985硕士而只有自己是211本科的尴尬局面,但是,计算机背景是自己的优势,这也是我这个决定贯彻始终的初衷,最终也有幸拿到了比较可观的校招offer,去到一开始自己就非常想去的公司。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当初想要的结局,但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我最终还是等来了那句话,“也许你的选择是对的。”母亲看着我如今所签的三方上的待遇,对我说。哪怕当初,她曾为了反对我复读,威胁我跳楼。
不知道现在,我的母亲,是否还会想起她当时偏激的那一幕,差一点也让我陷于无法改变的囹圄。
大学退学回去复读后悔死了
当时的我,真的,真的,很难受。
心情燥郁的我,暴饮暴食,大一一年长胖了20斤。当我已经萌生了退学的想法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一个基本上实现不了的过程。因为我得到的所有的反馈,基本上都是反对,从学校,到家人,到同学,特别是三姑六婆的闲言闲语,让我倍感压力。
他们觉得我太极端了,觉得我疯了。我记得当时大家的说法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比如,你应该继续读下去,到时候可以选择跨专业考研,或者保研之流。或者干脆认命,去做专业相关的工作,甚至考公务员,考海事局,考海关。
可是考研谈何容易,年复一年,每年的考研人数都在剧增,有的人考研甚至考不上本校,更何况是跨专业考研呢?如果到时候失败了,可能自己这辈子也只能认命了。而且高考失利,一直都是我的一个心结,我的噩梦。我一直想要再高考一次,努力去克服他,尽全力再考一次,哪怕失败了,我的心结也解开了。
考研要再等三年,才能改变现状,高考只需要马上回家,就可以开始重新开始。这两者,对我而言,后者确实能更快地改变我现在的郁结。当然当时自己的一些想法,还不成熟,自己只知道这个决定是遵循自己的内心,但是否具备什么真正的意义,能否让别人相信,这么做是值得的,可能自己也没有办法去概括出来一些理性的解释。
最后和家人的博弈,自己确实也采取了一些偏激的方法。我记得最艰难的是有一回,和母亲大声在电话争吵,最后两个人都在电话里面痛哭。有可能是我的决心让我爸妈感觉到了,最后终于同意了,但我妈告诉我,接下来的几个月,她可能都不会跟我说话了。
我告别了学校的几个值得倾诉的好朋友,然后删除了那些萍水相逢或者点头之交的朋友,我知道,可能从此以往,我都很难再交到年龄相近,爱好相近,有共同的理想的人了。
我能想到的只有北岛的《波兰来客》:
我花了将近3个月的时间,挣扎着,做出最后的决定,但最后真正做出决定之后,我只用了2天时间就离开了校园。我当时的内心无疑是忐忑的,我会成功吗?我能读我心仪的专业吗?还是我会失败,会失学,成为所有人眼中不自量力,贻笑大方的典型,成为高中班主任眼中的反面教材。
坐在动车上的时候,我内心真的很忐忑,我在当时的日志写下我的目标,我要读计算机或者传媒这两个专业,自由地选课,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工作。我不知道结局会如何,但既然选择了远方,就注定要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