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生报考研究生需要什么条件
高考失利,上了一所专科。毕业后找工作很困难,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才找到一份县城工厂的工作。
入职新鲜劲过了之后,很快就感到无聊。工作很清闲,答主却很焦虑。主要是工资低,工厂效益也不太好,常传出裁员的消息,于是入职不久就打算离开。
但是离开能去哪里呢?工作虽然鸡肋,但也是大半年时间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县城消息闭塞,而且也失去了应届生身份,找工作更加困难。想离开却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非常苦恼。
聊天中得知,有几个本科同事打算考研。他们说专科也能考研,内心就开始不安分了。向那几位同事请教了很多关于考研的事情。然后想亲自试试,就跟同事一起报名考研。
第一次报考非常迷茫,离初试还有两个多月,学校、专业都没考虑好。就以一种重在参与的心态,随便选了个学校和专业。
关于考研的信息,当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一点一点询问、搜索出来的。如果当时像现在这样,有知乎知学堂免费的全程辅导班,从选校选专业的建议,到政治、英语各科学习辅导一应俱全,一定毫不犹豫报一个:
报名之后才开始看书,很快就体会到「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专业课的书,一本就五百多页,绪论都不能完全看懂;英语更是单词都不认识。
另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没有学习环境。虽然工作不忙,业余时间多,但是工厂宿舍下班后很热闹,工友们聊天打牌看电影,一直喧嚣到午夜,根本学不进。从开始学习到临近考试,两个多月的时间,专业课第一章都没看完。
大专考研究生需要什么条件
思考很久,最终,逃离县城、逃离工厂、改变现状的想法占了上风:辞职考研!
这个决定改变了答主以后的人生,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风险。辞职后,工厂宿舍暂时没有退掉,看到同事们都去上班,唯独自己无所事是,感到十分迷茫和恐慌。没有了经济来源,也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可能,如果工厂工资高点、如果不是在县城,可能自己就不会冒这么大风险。
工厂在县城,考点在市区,辞职后就赶到市里参加初试。初试成绩跟想的一样:惨不忍睹。唯一欣慰的是:最担心的英语离一区线不到 10 分,再来一年有那么一点点希望。
辞职考研,首先面对的就是经济压力。工厂的工资很低,省吃俭用也没攒几个钱,过个年基本都花光了。于是到处借钱,找同学借,找家里要;并且更加节俭,能省则省。
多一年时间,唯一能做的也许就是努力学习。到离家不远的大学去蹭课,旁听专业课;再找教室自习。公共课完全是自学,甚至不知道政治考什么,还买了本科政治教材准备从头到尾看一遍,但是味同嚼蜡的内容实在看不下去。后来听一些考研讲座,才知道政治考哪几门,该怎么复习。那些考研讲座都是推销考研培训课程的,对于几乎一无所知的答主来说,也许听听课和自己折腾比起来,会少走一些弯路。
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酷热的暑假,教室没有空调,风扇约等于没有,热得受不了了就去厕所洗把脸,稍微凉快些。临考前几天,紧张到胡思乱想,甚至想逃避。
好在没出什么差池,报考 211 初试顺利过线。但排名靠后,处于录取名次附近,非常危险。于是一边准备复试一边联系调剂。专科生考研报考难,调剂更难。不收专科生一志愿的高校,调剂当然不收;即使收专科生一志愿的学校,调剂一般也不收。大费周折终于联系了一所同意调剂的双非二本,而且调剂日期在 211 复试之后。也就是说,答主可以参加两场复试:一志愿 211 高校和调剂的双非高校。备胎学校的加试科目跟一志愿学校不一样,且没有准备,但是管不了那么多了,机会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
一志愿复试时挺紧张的,主要担心歧视同等学历。不过最终证明是多虑了,老师们面试时问的都是专业问题,没有提到学历。加试科目也顺利过关。复试结束两天后收到通知:被录取了!
专科直接考上研究生,时至今日依然不容易。我们统计了 2020 年和 2021 年专科考研上岸数据,一所学校录取一、两名专科生很正常,但也有牛人考上 985 高校:
大专考研究生需要什么条件
重新回到校园,深知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努力学习,努力做实验。研二就发了一篇影响因子十几分的论文,凭着这篇论文,不仅顺利毕业,还获得保送(也就是申请考核制)复旦读博的资格。
想要博士毕业,仅仅努力做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导师指了一个研究方向,需要自己构思课题、设计实验、做实验、写论文。一个课题从无到有,直至最终发表出来,做实验是最不需要动脑子的部分,大多是体力活,这些在硕士阶段已经得到充分训练。博士当然也要做实验,但更重要的是想课题。博士毕业难,不是因为实验做得不够多,而是因为想法不够创新、或者根本没想法。
经过博士阶段的训练,能够自己想课题、做实验,然后讲成一个吸引人的故事(论文)发表出去。拿到博士毕业证(图 2),答主觉得自己真正进入了学术圈。
在博士毕业典礼上,穿着博士服,拿着博士学位证拍照(图 3),又想起专科时提升学历的念头,那时的自己,绝想不出学历最终能提升到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