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和民办大专的区别(高职是大专吗)

个人学习 13 0

高职与大专的区别在哪里

同专科相比,民办本科的学费要远远高于公办本科、公办高职、民办高职,一学年的费用至少上万,部分专业甚至达到了几万的费用。

对于学生家长来说,同样的高考成绩,比起专科,能上本科,即便多花钱只要能承担,也是要去的。

根据数据显示,在疫情期间,一些民办本科院校的学费不降反升,因此,他们不但没有通过裁员的方式减少人力成本,反而是加大投入,引进新师资力量。

不过扩大总体投入不等于实际个体受益,这一点还需要硕博人才们在求职时,广泛了解信息,多加辨别。

高职和大专的区别 有什么不同

公办本科院校的待遇想要实现年薪六位数,甚至七位数并非难事。

公办高校的待遇除了本身国家财政的支持地域经济影响学校性质、岗位设置也占了很大比重。

省属高校、省部共建高校、部属高校等的学校性质都不一样,对老师们待遇有何影响?可以参考《不清楚会吃亏!原来高校隶属关系不同,待遇差别这么大!》一文。

全国哪些地方的公办本科院校的待遇好,哪些地方待遇普遍较低?可以参考《25个省份平均工资出炉,南北地区哪些高校在薪资高地上?硕博人才如何选?》一文。

与民办本科相比,公办本科院校的薪资待遇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管理条例》执行,所以不同岗位对待遇的影响,直接与其职称发展挂钩,对此可以参考《“入职高校后,我大失所望。”教师/教辅/行政…这些岗位的发展差别真的很大!》

从公办本科院校的待遇上看,头衔越高的高校,在解决教师安家费、食宿、户口、子女教育、编制等方面的专属福利,成了吸引人才的“标配”。

于是,在众多高校之中,公办本科的待遇不能单纯用“月薪多少”来衡量,其所配备的各类优质资源,才是对人才们来说最有价值的东西。

不过,由于公办本科“僧多粥少、顶层内卷”,「带编岗位工资低」、「不带编岗位“非升即走”教学与科研压力巨大」等负面影响,也时刻影响博士人才们的决断。

职高和大专什么区别

行政类事务多了,自然影响做科研的时间,尽管高职院校对科研能力的要求不算高,但是职称还是直接相关的。

“能不能平衡行政、教学、科研?”等,也是需要求职者考虑的问题。

另外,由于公办高职院校至今为止仍有不少带编岗位,博士们的简历也纷纷飞向了高校人事处的邮箱……如今硕士想要入职口碑好的公办高职也不算容易。

尽管民办本科没有公办大专稳定,但是选择先去民办本科积攒教学经验,读博再跳公办本科的硕士人才也不少。

所以,建议求职者们擦亮眼睛,尽快寻找合适自己的机会。

最后,如果你想求职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岗,有从业经验的老师可以教学生社会经验,如果简历上只是着重描写了优秀的学术成果,可能就会屈居那些「匹配的工作经验+优秀的学术成果」的简历之后。

高职和民办大专的区别

与本科院校不同的是,专科学校更多培育的是技能型人才。

我国“双高计划”重点扶持了56所高职院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而其中大部分被扶持的专业都是理工类专业。比如说: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测量、精细化工、通信技术、电信工程、机电一体化、航海技术、物联网等等。

由于大部分公办大专引进的老师多是理工科高层次人才,所以学校投入的科研经费,也比综合类院校要更多一些。

可以总结:主要还是因为公办高职院校有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所以教师待遇比较高。

再说说民办专科——

有人说:“民办专科的老师,是离职率最高的教师,平均两年就离职了。”

有这样的想法,主要还是民办大专受一些客观因素限制,对人才来说确实不太有吸引力。

高职和民办大专的区别

公办:经费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

民办:民办院校由社会集团、集体及个人投资,学校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学费和住宿费等,自负盈亏。

先说说公办大专——

通过以上表格的数据,我们能够看见:新疆、广西、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的公办高职院校们,给到老师们的待遇,一年平均下来,每月到手近万;甚至像广东这种经济强省里的公办高职,老师们的年薪能够拿到近30万。

不仅如此,其双边公积金的水平也远远高于民办大专的水准,甚至还比一部分民办本科院校的待遇还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