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职高专院校名单
乡村振兴学院是实践指导、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开放式、综合性学习教育平台。
乡村振兴学院旨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建立乡村科技人才、乡村治理人才、服务人才的培养机制,培养更多乡村振兴亟需的人才。
下一步,学院将明确目标、突出特色、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理论教育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产业教育实践基地、对外交流宣传基地,按照“立足青岛、服务山东、辐射全国、联系世界”的要求,聚焦青岛市。
山东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最急需最紧缺的各类实用人才,把学院建在乡野、把课堂设在田间,因地制宜设计课程,培养一大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服务乡村人才,促进人才培育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燕京理工学院理事长李俊生说,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会和过渡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高校应该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李俊生宣读了关于成立燕京理工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的决定。他说,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是学校在经过充分酝酿和多方调研的基础上决定的,旨在更好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充分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内涵实力,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长沙高职高专院校名单
长治市上党区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有专门培训乡村振兴人才的最好机构!业务范围是“培训轮训各级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承办各类专题研讨班,培训“三农”人才,承办各类社会培训”。
湖北高职高专乡村振兴计划是人才培养优质学校。入围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共98所,本科16所,高职55所,中职及电大27所,农业科研院所3所。此次遴选是按照“广泛推荐、优中选优、引领示范”的原则,经院校自荐、省级推荐、专家评审等环节产生的。
乡村振兴培训院校
7月26日,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第九场主题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成效。
教育部于2018年出台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五年来,高等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实施,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乡村产业发展和产业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成果供给和人才支撑,筑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产业基础,以产业振兴带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
二是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助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校着力解决掣肘农业农村领域技术瓶颈问题。五年间,高校围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重大需求,围绕关键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应用,针对破解我国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在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气候智慧型农业等领域科技支撑成效显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例如,浙江大学喻景权院士团队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与系统实施方式上引领技术革新,已在全国快速应用推广;同济大学采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循环农业模式,建设阜南县有机废弃物消化生产生物天然气基地,总投资亿,作为国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的样本向全国推介。
三是成果推广转化行动,培育乡村振兴产业动能。各高校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超过500个,打通转移转化通道,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据不完全统计,五年间,共转移转化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成果超万项,创造经济效益710亿元以上,极大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例如,在主粮方面,吉林大学的抗盐碱水稻“吉大6号”“吉大7号”“吉大158号”推广面积800余万亩,增产4亿公斤,为农民创收12亿元。在经济作物方面,华中农业大学在长江流域湖北油菜主产区推广优质油菜累计亿亩,在西北、东北地区推广麦后复种饲料油菜150万亩,仅饲料一项,为农民增收亿元;东北农业大学东农系列大豆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000万亩,占黑龙江省大豆面积的1/10,创经济效益20多亿元,为农民新增效益3亿元。在蔬菜方面,厦门大学新型胡萝卜试种成功,亩产万余斤,每亩可增收4000余元,且种植成本大幅降低,每亩仅需800元,比进口种子价格降低73%。在家畜方面,广西大学科研团队指导全区453家牛羊规模企业通过生态养殖认证,指导和帮扶全区54个贫困县开展牛品种改良工作,品种改良母牛万头,产杂交牛万头,为群众增收亿元。
四是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各高校创新学科专业设置,培育涉农高质量人才;依托 “科技_”、“博士服务团”等项目,累计派出师生超17万人次,深入乡村振兴一线,持续开展调研交流、社会服务等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请过来与送过去”多种方式深化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据不完全统计,共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及基层干部165万余人次 。如清华大学围绕乡村设计、产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开展讲座近30期,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50余人进行分享;通过农业骨干技能培训覆盖5000多人次,通过乡村振兴云讲堂覆盖乡村干部与村民2万余人次。
五是能力建设提升行动,打造乡村振兴服务平台。五年间,各高校共建成服务乡村振兴相关领域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200余个,服务乡村振兴条件能力大幅提升;成立近800个教授工作站、乡村振兴基地、科技服务点等乡村振兴对接点,深度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如北京大学塞罕坝观测站立足科学前沿,通过多学科长期综合研究,以三北防护林建设中面临的“林水关系”这一重大问题为主线,形成了人工林生态效益评估、全球变化控制实验、不同造林模式的适应性监测的研究体系,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建设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在乡村振兴的战略研究方面,近200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政策研究机构,开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总结乡村振兴模式,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六是脱贫攻坚助力行动,打造高校特色的扶贫模式。在脱贫攻坚战中,高校围绕精准脱贫总目标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专业、人才、技术、培训优势,联合相关中央直属单位,探索组团式帮扶的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与当地实际,探索多种富有成效的脱贫模式与机制。如,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通过“小云助贫中心”的创新实践,摸索出以复合型产业为核心的深度贫困综合治理模式;张福锁教授创建了科学家与农民深度对接、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融合的“科技小院”精准扶贫新模式。还有如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综合试验站”、复旦大学“光伏农业+科技教育”融合扶贫模式等。
七是国际合作提升行动,贡献乡村振兴中国智慧。广大高校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围绕涉农重大问题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强化农业科技交流,加强人才联合培养。建立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产业创新院、“一带一路”绿色科技扶贫创新联盟等国际科研合作平台100余个。积极培育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治理新机制新体系,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18个国家的95个科教单位成立“丝绸之路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立了8个农业示范园。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方案,为中国乡村振兴引才引智。
高职高专院校多少所
贵阳振兴职业培训学校是一所经过贵阳市政府部门审批的民办非企业,是一所致力于推动乡村振兴的现代职业性培训学校。学校的培训重点是农业技术员和农业经理人。学校管理规范,有完整的学籍、卫生、安全、教师、宿舍管理机制。学校有一定的办学经验,有完善的实习实训条件,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整体而言,贵阳振兴职业培训学校具备了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条件。此外,贵阳振兴职业培训学校也与贵州乡村振兴研究院、贵州山地经济发展研究院建立起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师资队伍,实训实习,技术升级方面开展深入交流,打造新型校企、校地合作样本,共同致力于推动贵州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