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和技校哪个更好一些

个人学习 15 0

职校和技校哪个更好一些

阿路: 我把我们学校老师划分为三种:第一个是从我们学校毕业了,可能在某些技能上取得什么奖项,被学校聘为教师的;第二种可能是本科或者硕士毕业,来应聘我们学校的;第三种就是外聘老师。我上课这几年的经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体验。从本校出来的老师,一般能跟学生相处得还挺融洽。因为TA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对学生的想法都特别清楚:你们该干啥,或者说想听哪些……包括大家都玩游戏,上课都会讨论。应聘来的本科、硕士学历的老师,上课会更多使用PPT,同学可能就会睡觉。外聘老师就更是,因为外聘老师首先课时费特别低,上课基本上是两种态度,一种就是念书,真的就是念书。有一次上高等数学,TA一节课讲了20页,我都不知道是怎么讲完的,同学就在底下纯睡觉,根本听不懂。还有第二种就是让同学们自己玩,但是就说“我在上面坐着,你们在下面坐着,只要你们不讲话不打扰到我就行”。刚刚谈到的“恩师”,反正我感觉好像没有遇到过,更多的是同学给我帮助更大。通过TA们,我才发展了自我的潜力。有这些恩友,而不是恩师。

子津:阿路刚刚说的还呼应上了真丽在聊天框里说的:是不是老师也不只限于学校里的老师,感觉对自身成长有比较多影响的人也可能算得上这种层面上的老师。

距离: 一旦把我们对学习和教育的想象束缚在学校这个场域里面,我们也会把自己束缚住,也会把别人束缚住。只有我们打破了这种东西,才会有很多可能性出现。

职校和技校哪个更好一些

子津:关于姜萍为什么进入了职校, 我看到有的文章里提到几个点。前面我们有说过,她的分数上了普高但是没有去到普高,而且似乎她其实已经去普高里军训过了,但最后转到了一个中职里面。选择去职校,有一个原因是她姐姐和朋友都在职校里,相当于她觉得在那里是有伙伴的。第二个是,职校可以给她免除一部分费用,可能是跟她的家庭情况是挂钩的。

除了这些,我还想到,她自己在采访里提到,服装设计是她的A选项,数学是她的B选项。我在想,一个人会怎么去划分自己的A和B选项。如果是我,会觉得A选项是我很想做的,B选项是我第二想做的。但是也有可能划分的依据是,A选项是我觉得现实的,B选项是我想做的但是觉得不太现实的——也许姜萍是这样划分的对她来说,或许她进入中职选择服装设计是更好就业的,在就业上更能够看到可能性的。

而如果去学数学,我不知道她会设想到怎样的未来。我身边有一些在数学方面学得很深入的人,TA们一直在钻研数学理论,成为相关的研究者。我觉得TA其实是受到了很多支持的。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数学或者类似的非常理论性、研究性的学科,它指向的是一个没有就业的未来。

自存:我觉得子津看得特别细致,确实她的排序或许也是受限于自己的家庭条件。我还想到,去年网上传播了一阵子说海淀的中考分数呈现出蘑菇云的状态。我们一般的想象里可能会觉得,进入普高的同学和进入职校的同学的分数简直就是分水岭,但可能有相当大部分的进入职校和普高同学分数没差多少。

职校和技校哪个更好一些

支撑学习和探索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自己有一个非常惊悚的观点:因为这两年也是在各种岗位跑来跑去,我觉得大多数人所使用的智力可能大程度上都是相同的,只不过是在不同的领域投入了不同的时间和探索,获取相关一些信息,产生了不同的形态。

在这个过程,我知道有很多伙伴也是这样的,对自己的深度否定,TA们严重内化了社会对于自己的评价,TA们也不会去慎重对待自己的生命,就是那种摆烂的态度,长此以往也会慢慢成为自己思想和身体上的一种惯性。

阿路:我姐经常给我发什么“中职生逆袭成为博士”,“中职生世界大赛拿第几名”。她就告诉我“你也可以去试试”,我就说“我怎么行?我躺平摆烂。”然后她说“你不试试,怎么知道?你也可以的。”

职校和技校哪个更好一些

阿成:大家说的偏科我倒不会,我其实每科都挺平均的,平均都很低。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我感觉当时文理科都是很平均,一样都很低,平衡着平衡着就上了大专了。

几多:我小时候那会儿挺平均的,到了读初中,就发现自己数理化各方面都不行,跟不上。我之前读中专,后面高职高考还考了个大专,就是靠英语和语文的分数拉起来。我也不觉得是我在这方面有什么天赋。我从小的成长环境可能就是会看一些书,看很多国外的一些喜剧视频和电视剧,听一些国外的歌。如果我从小整天做作业,那可能我的数理化方面就会比语文、英语要好很多。我感觉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哪怕虽然大家都在说什么天赋,但我感觉天赋强到大家都望尘莫及的那种人很少。哪怕承认有这个差异,TA们也是极少数,对于社会大众参考意义不大。就像刚刚说的那样,姜萍同学这个事情对我来说可能达不到多大的共鸣,因为这种事例太少。绝大多数人都是可塑性很强的,不是说你天生就不擅长。可能是你成长环境中哪些因素影响了你,导致你更擅长这些。

距离:环境的影响很大。其实我的英语也不是一直很差。刚学英语的时候,学拼写一到十,学完之后我感觉掌握了某一种英语的逻辑, 刚开始成绩也能够考个90多分,后面英语老师对我进行了人格上的羞辱,把我拉到国旗底下暴晒了一下午。从那之后,我看到英语就两眼发黑。其实很多中职生都曾经遭受过这种来源于老师的歧视和鄙夷,导致TA们觉得自己不行。因为TA们都会觉得老师代表着一种真理,既然老师都这样说了,那我还算什么?

职校和技校哪个更好一些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策划:子津、自存、凯琳、晨昕、真丽

文案:真丽、子津

排版:杨明

韩昇教授带队日本旅行(),纪伊山地的圣地及朝圣路

已成团·高加索()|免签!世遗与美酒,雪山与教堂,共赴清凉一夏

即将成团·印尼游学()|众神遗落的珍珠,全球史视野下的万岛之国

职校和技校哪个更好一些

子津:为什么就揪着她一个人?为什么舆论一直在她身上发酵?作为一个中职生,你去参加这样的赛事,好像就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一定要给你找一点毛病出来。

距离:职校这两个字在社会所代表的符号就是差生。 之前我也和伙伴做过一些讨论,平时我们非数学圈的人会去关心阿里有个这样的赛事吗?不会。我估计阿里也是发现姜萍是中专的,是个女生,才17岁, TA们发现了一个可以引起全国范围内的舆论爆点,因此专门去拍摄一个纪录片。纪录片发布之后,再利用自己旗下的一些媒体资源去做一些推波助澜的工作。

子津:这里是不是涉及到关于女性是不擅长数学的刻板印象?

晨昕:同事说微博上有很多人会从性别角度评论这件事情。有人说数学这么好,应该嫁给北大的韦神。我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一个女孩子某些方面厉害,就一定要嫁给别人做老婆?

子津:一种是性别刻板印象,可能觉得她是一个女生,数学这么好是很反常的。还有一种舆论是,网络上有流言提到她之所以能够考那么高是因为数学老师帮她控分,还扯到“数学老师喜欢她”这些明显是恶意臆测的发言。

自存:我觉得这事情集中体现了社会对于职校学生的歧视,它不仅体现在性别方面。因为我看到报道,一开始的态势是,大家都很惊喜,这里面有很多可以引爆大家神经的点:女生,还是中职生。而且她拿到的还是全球12名,还是数学竞赛。紧接着就迎来了质疑。看似态度很不相同,但我觉得它反映了社会对于职校学生根深蒂固的歧视和偏见,觉得职校学生都是差生,怎么可能考全球12名?要么她的灵魂里面是个男的,要么她一定是作弊的,要么就是她跟老师之间有什么不正当的关系,因为这些恰好符合大部分人的想象。在TA们的偏见里面,女性,尤其是一个中职学校的女生,只有这三种可能性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很有意思的是,媒体,尤其是一些主流媒体,一开始对于这样的事件是乐于看见的,似乎希望通过这样的故事改变人们对于职校学生和职业教育的偏见,最后发现人们根深蒂固的偏见产生的效应是根本不相信,越来越不相信:一个学生考600多分,为什么不报高中而去选职校?TA不能理解,不能接受。

凯琳:TA们觉得有所谓更高的成就,往上走,就这么一个路径。从根本上就感觉到大家对中专学校所代表的含义是不接受的。

盲岛:感觉人们在用概念认识TA人。你是中专生, 那么你所有的所作所为必定和“中专”这个TA们想象中的概念有绝对的联系,就像之前的农民工翻译海德格尔一样。身份和TA们做的事情有一种差异,所以大家觉得惊奇

几多:归根到底我还是觉得这个事情和我们最广大的职校生没那么多联系,它是一个很独特的事情。首先你说一个中专生喜欢学习,到底是怎样的学习?可能也有中专生喜欢学习,但不会是参与这种给人感觉很专业的竞赛。名义上说的是谁都能来参加,但可能参加的人里,很多都是一些名牌大学里的,或者一些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感觉这本来和我们中专是没什么交集,但是它产生了交集,就会让我感觉到一种割裂感。这个事情和我好像有关系,又好像没有关系。所以我的侧重点就是:职校生这个身份到底意味着什么?

自存:在讨论这件事的时候,我觉得可能有不同层面:作为个体的姜萍和作为一个社会现象的姜萍(引发了整个社会关注)。就目前引发的这样巨量的社会关注来说,它本身就已经变成一个独立事件了。这个独立事件反映的东西跟她作为职校生尤其职校女生的身份是分不开的。在独立的事件背后,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是:这些年都在讨论所谓的普职分流,但似乎大家都不会去想到底是什么人进了职业学校读书。是不是真正是TA们头脑里想象的“考试每门课考零分的人”进职校?进职校真的就简简单单因为TA学习成绩差吗?学习成绩差就等于TA是个差生吗?这里面其实有很多问题, 在人们头脑里面才会形成这么大的一种偏见。

职校和技校哪个更好一些

阿路:刚刚几多讲TA们中专生对升学很焦虑,我就谈一下我作为技校生感觉不太一样的东西。上了这个技校,我和我身边的同学普遍会达成一个共识——我们都是废物,就是非常坦然地承认。你都上了技校了,你还有什么可焦虑的?大家没有任何什么升学或者其他方面的焦虑。如果考不了考试,可能某一科没分,大家会偏向于那种很随性的态度,就觉得,能怎么样呢?都已经这样了。因为我们那儿没有升学,升不了学。

自存: 所以你焦虑吗?

阿路: 我还会有一点吧,可能。我面临毕业,毕业会面临实习。我觉得实习,大家都还会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去哪,我也会有一点。

我之前去应聘两家,一家类似国企,人家没要我。因为我当时去的时候没带简历,我以为人家不需要,可能是这个。第二次又去面试了一家工厂,工厂就是开门大吉,只要是个人,不管从哪个学校毕业的,都能来。去了那家工厂,干了一天就跑路了。工厂环境特别差。因为你刚说焦虑,焦虑点可能在于,比方说大部分同学都找到工作了,我现在还没有。

自存: 还有比较好奇,你刚刚说大家去了技校之后就坦然承认自己是废物。想请你回溯一下,你觉得这样一种所谓的共识是怎么形成?难道真的那么坦然?

阿路: 我觉得坦然是大家的一种态度。比方说,有一次,我跟一个我都不咋熟的人在聊天。我同学问我“这是谁?”,我说“这是我认识的某某学校的一个人,TA可能是个大学生”,然后我同学就说“哇!你还跟大学生聊天呀?”TA会觉得我们这种人就不可能跟大学生有交流,没办法有交流。

自存:但你觉得自己坦然认为自己是废物,这到底是一种认命还是说里面有一点点不服?

阿路:我觉得可能都有一点,它可能是一种调侃,也是一种...... 我也不知道用什么词。

自存:别人都这么说了,我就认了。

几多:我中专和大专现在都读过了,个人感觉广东的职业教育还是挺棒的,相对来讲,特别是大专教育。在职校的学习体验其实跟专业的关系还挺大的。而且广州的中专跟其他地方真的不一样。以前,我中专的同班同学,TA同宿舍的一个人,父母给TA发了中专学费,TA拿了学费转头去网赌了。以前我还没有进入中专时是完全无法想象它会发生在我身边。但是到广州之后,就好像没有听说过这样子的事情。TA们不一定是因为经济水平不行或者家里没钱才选择去借钱,可能更多就是因为未成年人(中专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家里不给零花钱。那TA们的消费需求又很大,不像普通学生就买个零食或玩具,可能TA们要买的都是那种电子产品,最新款的iPhone这些几千块甚至上万块的东西。可能上进一点的还会想着去打个零工,但这个零工也不一定是正规的,因为未成年人打零工还涉及到一些问题。

子津:读书的时候,你身边兼职的同学多吗?

几多:其实挺多的,去兼职的场所也不一定是那种大家认知中的“正经”地方,可能有些会去酒吧、迪厅。

子津:我之前在一个中部省份的县城、郊区的职校,那里的学生也会去做兼职,但和我在广州看到的兼职情况有挺大差异的。首先TA们做兼职的没有在广州做兼职的学生多,第二个是TA们做兼职的场所是刚刚几多说的KTV、酒吧之类。但是在广州这边,感觉同学们去做兼职的很多,选择也多很多,像什么密室逃脱、餐馆、展馆。能选择的种类会多一点。

盲岛:作为广州中职生和广州大专人,说两句。广州中职生打工会选择M记兼职工,因为好像是可以招未成年人的,开的工价也挺低的, 15块钱或者14块钱以下。我实习那会儿做过兼职,就是中职第三年还是第二年,学校给一个实习期,这段时间里必须得找份工作,签一份实习证明,有章盖上去。这个文件交学校,才能过实习部分。为了拿这个学校的毕业证,是必须得去实习。

阿成:我在职校只有两天,一天用来入学,一天用来毕业。没了,这就是所有的体验。去想大专三年都干了什么,都不知道,也讲不出啥,这没办法。没有什么记忆点,就每天都是一样的生活。

上课的话,我觉得那些老师有认真教的,也有比较水的。因为当时我了解到学校有很多老师是在企业里面,可能就是年纪大了,不大能做网络,身体可能吃不消,就跑来学校里面养老了。还有些来到学校兼职的,感觉人家一个课时拿那么几十块钱或者上百块,人家大概率也是不怎么想理你的,反正上完课就走了。生活上,每天正常上课,回宿舍刷手机,偶尔会翘课。但我不记得TA们上课讲啥,不知道,我睡了两年多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