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职教育

个人学习 12 0

人工智能时代

1、你要清楚自己对哪些专业感兴趣。职业学校专业很多,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才会有热情去学习,当然也必须考虑所学专业对自己今后就业的影响。

2、看学校的教学内容,专业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重是否合理。现在很多中专学校都是以理论课程为主,专业课程每个星期只有几节课,甚至有的学校第一年都是在上高中的课程,你想想这样下来,专业课程能上几节课,能学到什么东西?有的学生报了汽车美容,还上多个与之无关的课程内容,一个人什么都懂得一点皮毛,倒不如精通这个专业。

3、教学内容是否实用。很多学校教的内容都是按照书本上的编写内容,甚至有的书本出版时间是好几年前的,你想当今社会技术更新很快,如果在学校学不到最新的技术,那去单位去工作,那就成为落伍者了。

总而言之,在选择职业学校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三思而后行,多咨询多了解,还可以向专业人士询问业内知名的综合考察,选择了好的职业学校,一定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学到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的走向成功.

高等职业教育意义

任鹏文是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从去年上半年,他就注意到,课堂上,老师讲授的人工智能的最新应用内容越来越多了。最近,在编程的时候,他也已经开始使用一些轻量化的AI辅助工具。

人工智能的相关词条时不时冲上热搜,任鹏文也看到了一些关于“AI会取代部分职业岗位”的言论。但他后来在网上一查,类似的担忧似乎从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

“AI毕竟只是工具,工具肯定是要人来掌握的,等我把这门工具掌握下来就可以了。”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已经开始进行布局,让学生能够掌握AI这一工具。

今年3月,教育部完成了2024年度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工作,共备案专业点66870个。与2023年度相比,新增专业点6068个,撤销专业点5052个。其中在先进制造业方面,支持增设集成电路技术、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等专业点2123个。

今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增设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今年9月,将有该专业新生入学。该校副校长朱运利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提到,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500万,国内供求比例为1:10,供求严重失调。

朱运利表示,从2023年的AI语言模型ChatGPT,到2024年的视频生成模型Sora,一系列AIGC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相继问世、迅速更新迭代,人工智能的影响越来越广,让所有人直观地感受到“未来已来”。学校之所以专门增设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正是为了“抓紧这把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从宏观上看,发展人工智能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而对职业院校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也符合学校的专业布局和学科定位。

据了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_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增加了158个新职业,其中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20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_联合向社会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等职业。

“‘人工智能+’打开新质生产力的大门,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产业创新的关键抓手和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提到人工智能,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吴品云表示,学校自2020年起就已经在原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的基础上,整合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电子信息、物联网、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专业,成立了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学院。

“成立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学院,可以更好地适应并满足数字经济发展的需求。”吴品云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除了成立专门的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学院,学校还将人工智能纳入通识课程,去年专门建设了人工智能实训室。”

在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要学习《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语音应用开发》《机器视觉与图形处理》《数据可视化技术与应用》等专业课程。毕业生主要进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行业公司,从事人工智能产品测试、人工智能产品部署与技术支持、人工智能产品营销及运维、人工智能平台部署与运维、物联网智能监控以及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电子监控等岗位工作。

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信院”)做了大量前瞻性探索工作。自2017年,学校就已经开始筹建人工智能学院,并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应用人才探索性培养,于2020年9月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该专业。

“作为一所专注于信息领域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始终对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兴领域的人才需求保持高度关注,并不断探索职业教育改革的前沿理念。”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何淼建议,全国高职院校特别是信息类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前沿性新专业的探索与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高职教育

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商务、智能医疗……未来,AI技术的应用场景,显然已经不只局限于计算机专业。

从2018年开始,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就已经开始在全校普及人工智能基础应用方面的课程,最初的课程设计理念,就是“告诉学生什么是人工智能”,以及给全校学生都“普及一些编程基础”。但杜辉也觉得,这种简单的普及并不能从根本上起到什么效果。

直到2022年年底,人工智能开始给全社会带来一系列变革,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的拐点,似乎也来临了。

“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它不能替代所有的岗位和人。但是不会用人工智能的人,未来可能会被淘汰。”杜辉说。

因此,2022年10月到2023年1月,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委托第三方公司,对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以明确企业对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与趋势、职业面向、就业岗位和培养规格”。报告显示,人工智能、算法、数据分析挖掘相关技术、云计算、数据安全、项目管理、沟通能力、创新等,是企业的普遍关注点。

目前,该学院有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计算机类专业,新增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将有助于推动学院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发展模式。

杜辉跟学校其他二级学院的老师聊起人工智能的培养方案,大家都谈到,相关的通识课程需要进行改革,以适配不同专业的特点。例如,艺术类专业需要掌握人工智能绘画和大模型技术。

“我们还要再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来支撑‘人工智能+各个专业’的建设。”杜辉说,“虽然每年都在搞改革,但我认为改革的力度还是不够,不是颠覆性的。”

何淼则是将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融合分成两个视角,分别为“AI+”和“+AI”。其中,“AI+”指的是以实际行业AI典型应用作为AI技术人才培养落地场景,有效提升AI应用人才培养质量。而“+AI”则是在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AI技术实现专业教学内容改造,促进专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有效提升传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这两个概念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人工智能的应用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场景中的业务知识和业务领域,以确保技术能够真正服务于产业升级。特别是在工业生产等垂直领域,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更加凸显,只有与具体场景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5年的探索,让何淼感慨和困惑的还是跨专业交叉融合的问题。尽管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他仍然觉得“还不够”,“还是不能满足真正的人才交叉的培养力度和内在需求”。其中,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类专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专业交叉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也一直是制约新专业发展的拦路石。

他给学校的解决建议是,将传统专业师资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师资混编,成立合成教研室,在师资结构、知识+AI两个维度形成专业建设团队,把每一个传统专业教研室打造成专业数字化转型的桥头堡。

幸好,随着近两年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何淼也感觉到,国家对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尤其对能与国家高质量发展方向紧密对接服务的高职专业大类更加扶强扶优,这对以人工智能应用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人才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文旅学院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林宏鸿对此深有感触,她和同事们近来也在讨论,如何将自己的专业向人工智能的方向扩展。目前,该专业更偏重训练学生在着手进行设计之前,学习如何构思和规划。

据林宏鸿解释,虽然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尚未达到直接产出成品的阶段,但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方向性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这些引导,将自己的灵感融入人工智能,从而得到更多的认知辅助。一旦学生形成了初步的想法,人工智能也能够进一步提供发散性的思维方向。

“需要明确的是,AI终究只是一种工具,与学生自身的思考相辅相成。通过将学生的思考与AI的思考相结合,可能会激发出更多创新且富有价值的成果。”林宏鸿对记者说。

就设计领域而言,她认为,目前人工智能的影响更多是以辅助的形式出现,旨在为学生们提供更高的工作效率,帮助他们更加高效地进行设计工作。然而要完全取代设计师的角色,“至少在目前阶段看来是不太可能的”。

她提到,目前,文旅学院的老师也已经开始进行集体培训,力求尽快掌握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

“当然,我们也期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融入AI相关的课程拓展,以便他们未来在职场中能够灵活运用设计知识并结合AI技术。我坚信,这样的结合将使他们创作出的内容更加出色,相比单纯的个人创作,将会有更大的提升。”林宏鸿感慨。

对此,吴品云的观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在整个社会的地位必然也会越来越重要,最终会成为所有大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技术。而在职业院校,未来的学生无论是学商贸、建筑还是旅游文化,都必须学会使用人工智能这一基本的工具。“未来肯定是一个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时代。”吴品云说。

在今年4月召开的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吴品云正是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术活动的主持人之一。论坛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李英利在致辞中强调,数字技术在重塑社会经济发展结构、劳动力市场和未来工作形势,同样也在重塑整个教育形态。

“要认识到,这场重塑对职业教育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它所催生的未来产业,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素养,更强的专业能力,能够操作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技术含量更高的前沿生产。”李英利说,这张时代所出的卷子,职业教育正在认真作答。(记者 张渺)

来源丨中国青年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